wan玩得好手游 » 手机游戏 » 为什么沉迷手机游戏孩子性格毛躁易激动?父母这

为什么沉迷手机游戏孩子性格毛躁易激动?父母这

来源:互联网 编辑:wan玩得好手游小编 更新:2024-10-29 20:21:48 人气:

点击上方“孩子加油”可订阅哦!

之前有一个家长找到我,说她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,整天茶不思,饭不想,睡不醒,无心学习,注意力全耗在手机游戏里了,父母心急如焚,着急得不得了。


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呀,孩子正在长身体,必须得想个主意,于是妈妈就提议带孩子去旅游,给孩子换个环境,说不定情况就有了好转;于是报了旅游团,飞了趟泰国,没想到,回来之后,孩子该怎样还怎样,看来这趟旅游的钱是白花了;

那还得想法子呀,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吧,但是孩子整天都窝在家里,一门不出二门不迈,哪都不想去;实在没法子,只好请来外援——想让孩子从小最信服的小姨出面劝导;

没想到小姨刚到楼下,孩子就推辞说有事要出去一趟,本量想着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,没想到孩子却来那么一个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”,你说气不气人?

软的不行,那就来硬的吧,派老公进去跟孩子谈判,10分钟不到,一个耳光“啪”的一声,响彻云霄,妈妈吓了一大跳,不是叮嘱老公不要动手么?

结果出来才知道,被打的是老公——孩子已不是当年的小屁孩,青春期发育,荷尔蒙暴涨,身高突飞猛进高你一头,看你还敢像对待小孩那样对待他?


孩子脾气浮躁,不服管教似乎成了痴迷手机游戏孩子的性格标配,正所谓对症下药才能够药到病除,父母到底应该如何与痴迷手机游戏的孩子相处?如何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忙孩子戒除手机游戏瘾呢?

我们先分析一下,为什么沉迷于玩手机游戏的孩子,性格会相对浮躁,情绪容易激动呢?这个要从世界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·罗宾所提出的“人分三种类型”理论说起,人分为哪三种类型呢?分别是:视觉型、听觉型、触觉型,我们分别举例说明一下:

视觉型

前段时间播出的国内首档科学真人秀节目《最强大脑》,其中有一个挑战项目,要求参赛选手在由五千个魔法构成的魔方墙上,找出被变动的块;结果,参赛选手挑战成功,很显然,这个选手非常善于“观”,属于“视觉型”的人。


听觉型

《最强大脑》栏目组,曾邀请周杰伦做“科学助教”,在第一期节目周杰伦就充分展示了他“辨音”的天赋。他让观众随机按下钢琴中的三个键,然后他轻松的辨别出了相对应的音,现场掌声雷动,可以看得出来,周杰伦属于“听觉型”的人。


触觉型

据说山东有一位男子非常有才,能够用嘴巴将糖纸叠成纸船或飞机;而且,这名男子还是一名残疾人,患有先天性脑瘫,全身上下唯一能灵活动的地方只有嘴巴;而他就是靠舌头与糖纸的“碰撞”,叠出一个个精美折纸工艺品的,像这位男士,就属于“触觉型”的人。


当然,以上三种模式,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,但大多数人主要偏重其中一种。

我们再回到孩子痴迷于玩手机游戏的问题,我们知道,孩子玩手机游戏所接受到最主要的刺激,就是图像以及画面的刺激,游戏里面都是不同的场景,人物和画面,不断的切换,让人眼花缭乱。

这无形当中,就是在强化孩子“视觉型”的性格特质。由于孩子长期接受手机游戏中强烈的视觉冲击,而在其表达自我想法的时候,就难免习惯性地,想要和大脑中快速切换的画面同步;

所以,这类型的孩子,通常说话的语速相对比较快,性格显得急躁,情绪容易激动,缺乏沟通的耐心;就像有一个妈妈埋怨道:

“跟孩子话还没说上几句,孩子就开始发脾气,甚至对着我们大吼大叫,简直莫名其妙。”

另外,长期痴迷手机游戏的孩子,由于习惯了接受视觉上的强烈刺激,自然而然,就弱化了“听觉”、“触觉”方面的能力,这也从一定程度上,说明了沉迷游戏的孩子,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说话(听觉),或者不愿意外出与人交际,参加活动(触觉)的原因了。

怎么办呢?最有效的方法之一,就是有意识地强化孩子的听觉与触觉方面的能力。

为什么呢?因为相比“视觉型”的人来说,“听觉型”以及“触觉型”的人,性格比较缓和,做事情也更有耐心,人际关系也更加的和谐;

就像刚才举的例子,不管是周杰伦的“辨音”才能,还是山东男子的“叠纸”绝技,其实都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打磨的,也就是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。

那么,父母到底应该怎样来强化孩子“听觉”和“触觉”方面的能力呢?

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统计调查发现:引导孩子学一门乐器,能够有效帮忙孩子解脱手机游戏瘾。好比:钢琴、吉他、小提琴、古筝、架子鼓等等。

其中“吉他”是在众多乐器中,值得家长们重点考虑的,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大众化、学习门槛较低的乐器。同时还有携带方便,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等诸多优点;

不管是家庭聚餐、野外春游、还是同学(或生日)聚会,都可以即兴弹唱一曲,让人赏心悦目;而且在孩子吉他表演的过程中,与观众的互动性较强,掌声鲜花观众崇拜的眼神,非常有利于满足孩子获得他人认同、关注的心理需求;


这无疑是将孩子对手机游戏的注意力,进行兴趣转移的重要切入点——弹吉他,能够帮忙孩子获得更多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认可。

而且,在后期,孩子掌握一定弹奏技巧之后,还可以和志同道合的琴友组乐队,相互切磋琴技,这又能够很好的锻炼孩子与人交际的能力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(作者注:强化孩子视觉与听觉型方面的能力,并非只能学吉他不可,以上是作者个人意见,仅供参考)

说了那么多,很多家长听了估计已经蠢蠢欲动了,恨不得赶紧帮孩子抱一个吉他兴趣班?别急,因为那只是咱们父母一厢情愿而已,孩子也许根本就不买账,父母内心满腔热血,孩子心中却是千年冷冰,如何融解呢?

父母到底应该怎样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呢?

心理学家梅尔兹在其著作《人性的开拓》一书中讲到:

“(孩子的)行动与感觉,并不依照事情实际上的样子而产生,而是依照(孩子)心里认为它们是什么样子而产生。”

也就是说,在孩子心里,要不要去做某件事情,跟这件事“应不应该做”,或“正确不正确”关系不大,而是取决于孩子对这件事情的认知——我能够做好这件事吗?我适合做这件事情吗?

好比对于数学偏科的孩子来说,尽管付出更多时间精力补习数学是“应该做”且“正确”的事;但孩子内心却认为,我根本不是学习数学的料,再怎么努力也没用(尽管事实并非如此),结果,孩子就不愿意在数学科目上付出时间和努力了。

另外,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游戏呢?因为孩子曾经在游戏上,获得过至少一次以上成功的体验,好比顺利闯关、升级等;而且在学习或生活中受到挫折的时候,能够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我认同感。

因此,尽管玩游戏在大人们看来是“不应该做的”并且是“不正确的”,但是,孩子依旧趋之若鹜,因为在他看来是合理的——从过往经历看,我很适合玩游戏。就像旅美作家高德也说:

“有时候,人们做出一个决定,并不是因为它是正确的,而是合理的:‘我必须这么做,虽然我对此保存某些意见。’”

因此,父母如果想要通过培养孩子兴趣,强化孩子视觉以及听觉型方面的能力,以达到戒除手机游戏瘾的目的,相比说教、训斥、责骂、批评等方式,更有效的法子是,给孩子提供“我能行”的证据或依据。

就像高德在《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》一书中写到:

“说服的最好途径:1.提供必要的强有力的论据;2.增强被说服者对于论据进行思考的动机和能力。”

也就是说,我们要让孩子成为热爱思考的人,并且引导孩子关注他自己拥有或曾经有过的成功依据,让孩子自己说服自己,才能够促使他发生更为持久的改变,具体怎么做呢?

有一个家长,就是用这个法子,成功的帮忙孩子戒除了手机游戏瘾,以下是她具体的做法:

因为看到孩子除了玩手机游戏,偶尔还喜欢听摇滚音乐,而且经常在家里像模像样的“自嗨”,仿佛自己就是舞台上的巨星,万人膜拜的偶像。


于是,这个妈妈接受了廖老思的建议,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对孩子说:“孩子啊,我发现你很有音乐的天赋耶,你看你刚才哼的曲子很有节奏感(挖掘成功依据),你说如果哪天,你弹着吉他,站在舞台上,给同学们弹唱一曲,那不是酷毙了(引发孩子思考)?”

结果,孩子在妈妈多次的引导和鼓励下,对在舞台上自我弹唱的画面,心生向往,但是,当这个妈妈问孩子要不要去找专门的老师学习吉他的时候,孩子却再次退缩了,他对妈妈说:“我不想去学”,他似乎习惯性地排斥与外界接触或尝试新的事物。

但是一周之后,当他和同学偶然谈起吉他,谈起音乐的时候,心里却莫名涌现出想学习吉他的冲动,于是,回到家主动跟他妈妈说:“我想学吉他,妈妈你帮我联系老师吧!”

而后来,这个孩子经过老师的专业指导,果然学会了好几首曲子,每次开班会,班主任都会邀请他先弹奏一曲,活跃一下气氛;孩子通过这项新的兴趣快乐喜爱,得到了相比游戏更多的关注和快乐,自然而然就解脱了对手机游戏的依赖。

而且,在妈妈的鼓励以及吉他老师的引荐下,还认识了不少重点学校的吉他琴友,由于接触的都是些喜欢音乐志同道合的(听觉型)小伙伴,所以,这孩子的脾性,相比以前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;

另外,他还和小伙伴们组了一个3人乐队,准备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歌手角逐,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彩排练习,这样一来,对原本痴迷的手机游戏更是无暇顾及了。


其实,这个妈妈非常聪明,她巧妙地帮孩子找到了在吉他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上“我能行”的依据,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增强听觉以及触觉型能力的窗;

其实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,就像在最开始,孩子是拒绝学习吉他的,但是,在耐心的等待下,妈妈在孩子身上播下的种子,终究生根发芽了,而这颗种子就是,引发孩子的对自我成功依据的思考和想象(自我说服);

心理学家范得雨(R. A. Vandell)在严密控制的实验中指出:

“让实验者每天坐在靶子面前,想象着他正在掷标,经过一段时间之后,这种心理的掷标练习,其精确性并不亚于实际性的练习。”

因此,当孩子在父母正确的引导以及暗示下,对“我能行”的依据,产生了持续性积极的思考和想象,那么,改变就已经发生了,就像某位哲学家所说:

“持续传神的想象,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事实”

总而言之,父母在培养孩子兴趣以戒除手机游戏瘾的过程中,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性格特点,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思考,善于帮孩子找“我能行”的依据,并巧妙引导孩子对成功依据的思考和想象,以此唤醒孩子持久改变的动力,孩子才能够彻底的脱“瘾”而出。

更多推荐
世界上著名的12种教育孩子的方法!(建议家长收藏)
孩子耳朵进了小虫,机智奶奶一招救人,医生都竖大拇指
教育,说到底还是拼爹妈的!
整理了经常容易读错的字,收藏给孩子吧以后就不会张口就错了!
“臭妈妈,我打死你!”当孩子说狠话时,你的回答很重要

欢迎关注“孩子加油”公众号,了解家庭教育方法

欢迎玩家到【 wan玩得好手游】查看最新变态版手游攻略,只需要在百度输入【 wan玩得好手游】就可以浏览最新上线送满vip的变态手游攻略了,更多有关手游的攻略和资讯,敬请关注玩得好手游网!

标签: 为什么沉迷手机游戏孩子性格毛躁易激动?父母这
玩得好手游为玩家们提供非常多最新好玩的手游下载,热门的手机app下载,常用安卓应用软件下载,热门手游排行榜发现更多好游戏,还为玩家推荐近期热门手游攻略,手游公益服。 简繁切换 繁體中文